佝僂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,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小孩子當中,有的小孩子可能是因為先天性的原因,有的小孩子可能是因為后天的一些原因,所以孕婦也要注意補鈣,而小孩子在出生之后也要注意補鈣。那么,一般佝僂病是怎么引起的呢?
佝僂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,是由于嬰幼兒、兒童、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不足,引起鈣、磷代謝紊亂,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、慢性、營養性疾病。主要的特征是生長著的長骨干骺端軟骨板和骨組織鈣化不全,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鈣化不全。多見于2歲以內(尤其是3~18個月的)嬰幼兒,可以通過攝入充足的維生素D得以預防。一般在體檢時發現,也可能首發表現為低鈣驚厥、生長遲緩、萎靡、煩躁哭鬧或者嬰兒期易于發生呼吸道感染。
早產兒(胎齡不足37周)、低出生體重兒(出生體重不足2.5公斤)、雙胎兒從母體獲得的營養物質不夠,加之出生后生長發育快,需要較多的營養物質供給,因此容易發生維生素D的缺乏。
另外,孕婦若營養不足,尤其在妊娠的后階段,若不注意攝取維生素D,生下的小兒容易發生佝僂病。
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少,不能滿足孩子對維生素D的需要,如母乳含維生素D4-100U/L,牛乳含3-40U/L,蔬菜及水果含量極少。現在許多家長缺乏合理喂養孩子的相關知識,不重視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的重要性,同時養成孩子挑食、偏食等不良習慣,或飲食品種單一,因而導致維生素D攝入不足,誘發佝僂病。
由于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筑阻擋日光照射;大氣污染;寒冷的冬季日照短,紫外線較弱;沒有充足時間的室外活動;或者室外活動時皮膚暴露少;不論是氣候、季節、大氣云量、緯度、膚色、皮膚暴露都可影響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。
多病的小兒,特別是患慢性病、胃腸道疾病、傳染病及其其他嚴重疾病的小兒易患佝僂病。因為疾病可影響小兒的胃口,使維生素D的攝取減少。胃腸道或肝臟疾病影響維生素D及鈣磷的吸收和利用,如嬰兒肝炎綜合征、先天性膽道閉鎖或狹窄、胰腺炎、慢性腹瀉等,可因維生素D和或鈣磷吸收障礙而患佝僂病。
骨頭的生長速度與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成正比。嬰兒的生長速度快,維生素D需要量大,佝僂病的發生率也最高。2歲以后生長速度減慢,且戶外活動增多,佝僂病的發病明顯減少。早產兒因生長速度較足月兒快且體內鈣儲備不足,故最易發生佝僂病。
肝、腎嚴重損害可導致維生素D轉化障礙;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巴比妥等可干擾維生素D代謝;服用激素能對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,以上均能導致佝僂病。
1、維生素D治療
孩子一旦經醫生診斷為佝僂病,應由醫生根據佝僂病的嚴重程度,即輕、中、重度決定給予維生素D的劑量。一般,輕度佝僂病的治療劑量為每天1000-2000單位,中或重度分別為2000-5000單位及5000-10000單位。對于重度佝僂病也可進行突擊治療。應強調的是上述治療都應有醫生的指導。
改善營養除采用維生素D治療外,應注意加強營養,保證足夠奶量,及時添加轉乳期食品,堅持每日戶外活動。
2、盡量采用母奶喂養
由于母奶中所含的鈣、磷比例適當,使奶中的維生素D及鈣均易于吸收,因此,有條件時應盡量讓孩子吃母奶。
3、補充含維生素D
如海魚、動物肝臟、蛋黃和瘦肉等。另外像牛奶、魚肝油、乳酪、堅果和海產品、添加維他命D的營養強化食品,也含有維生素D。
4、增加日照
由于曬太陽既經濟、方便又安全,可認為是防治佝僂病的良好措施。一般如每天堅持曬太陽2小時左右,就能滿足小兒對維生素D的需要。因此孩子滿月后就可以開始曬太陽并且每天逐漸增加曬太陽的時間。但要注意:夏天曬太陽時最好在樹蔭下,避免日光直曬;冬天不可隔著玻璃曬太陽,以防紫外線被吸收。
5、矯正治療
佝僂病造成的骨骼畸形,較輕的一般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而自然矯正,不需要采取特別的矯形措施。為了幫助胸廓畸形的糾正,可讓小兒經常作俯臥抬頭或擴胸運動。嚴重漏斗胸、四肢畸形(如嚴重的O形腿、X形腿),往往不能自然矯正,對小兒的發育妨礙很大,因此,4歲以上的小兒在佝僂病痊愈以后,可考慮外科手術矯正畸形。
6、加強護理
佝僂病小兒由于骨骼軟化,肌肉韌帶松弛,故衣服應該松軟寬大,褲帶不要束得太緊,尤其不能使患兒勉強坐、站或走,避免過早的承力性運動(如避免過早練習坐、站、扶掖下蹦跳等),否則可造成或加重骨骼的畸形。
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,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——促進腸胃蠕動,增強消化能力 。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?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?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